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 0000 000
邮箱:admin@lygzeye.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英国立博27日,第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开幕,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内联升老布鞋、天津泥人张……不少参展产品都和传统老手艺相关。
这些年来,文创产业成长迅猛,资本、人才等纷纷涌入。《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也为文创开发保驾护航。“就产品类型看,非遗是文创产品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说。这些文创产品用新思路和新方式,将“久居深闺”的非遗牵入市场,带进当下的日常生活。
20年前,当穆瑞刚在北京跟着师傅学习花丝镶嵌工艺时,他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和堂哥穆瑞田一起,思考怎么让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这门老手艺更好地活下去。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以金或银为主要材料,辅以其他配饰,经过制模、制胎、錾刻、花丝镶嵌、珐琅、错金银、表面处理等多道工艺,制成供室内陈设欣赏,并兼具实用功能的传统金属手工艺品。传统金银细工作品包括金银首饰、金银配饰、金银器皿、金银摆饰四大类,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早在2008年,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它和不少“年迈”的非遗一样,现在遭遇了困境和挑战。
虽然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许多非遗的生存境况并不十分理想。有技术没传人英国立博、有意识没能力、有手艺没新意、有产品没市场……一些非遗传承人只能守着政府补贴,眼见流传了上百年的老手艺难以承续。
商业上的探索一直未停步。今年初,淘宝众筹联合专业设计师团队,携手高密剪纸、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非遗传承人操刀制作,项目上线岁的内画艺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习三尝试跨界,除了人们熟知的鼻烟壶,还将内画的功用拓展到花瓶、项链等物件上;还有一些非遗传承人触网,开网店销售产品。但单兵作战、单点突破,一时红火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有专家表示,目前,我国非遗的状态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因为种种原因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可以作为历史记录进入博物馆;一类是如今仍具有较强生命力、传承得较好的,如紫砂、刺绣等;第三类则是现在活得不好,但可以通过开发重新进入现代生活的。显然第三类非遗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非遗是文创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魏鹏举说,“但制约非遗产业化的瓶颈主要是规模化的困难”。非遗产品多需要手工制作,单件产品往往耗时久、成本高,很难批量生产。
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让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真正走进日常生活,也是穆氏兄弟一直在想的事英国立博。他们出生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的一个大家庭中,在11个兄弟姐妹里,接触并且学习过金银细工的就有7人。
“古老技艺和现代生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键要看能否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穆瑞田兄弟俩成立了蟠龙金属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想要以此进行金银细工的产业化传承。在大学担任教授、深谙经营管理之道的穆瑞田担任董事长,跟着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学过手艺、熟悉制作工艺的穆瑞刚担任工艺总监。
困难显而易见。手工作坊时代,一个师傅带着几个徒弟,产品质量很好把控,成为企业之后,生产量大了,怎样保证产品不走样?蟠龙工艺按照国家技工技术标准,设置了3级9档的技工晋升制度;聘请了金银细工行业专家、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树文等多位业内大师亲自带徒培训、设计产品、把关质量;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制定了金银细工工艺操作规程和工序质量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统一技术标准、指导生产;由车间主任负责当道工序的质检,质检员则负责成品的质检。除了产品生产依旧是纯手工,供应、生产、营销等环节全部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
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蟠龙工艺一直尝试创新设计和工艺,开发出更符合当代审美的新产品。“我们有专业的研发设计团队,每款新产品设计完成后会一起开会讨论,无异议后再进行试生产,并对样品进行各方面的检测”,穆瑞刚说,公司现有200多名一线生产技术工人、设计开发了“历史阳光”和“生命伴侣”两大板块共600余款产品。产品定位不同,制作者和营销渠道也迥异。针对高端市场的限量版或收藏级产品等由大师和高级技工打造,茶具、酒具、餐具等能走进老百姓生活的日用器皿,则交由中级和初级技工完成。
“我们已经和很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品的销量连年稳步增长。”说起这些,穆瑞田十分自豪。
和穆瑞田一样,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永军和他的团队也一直致力于非遗的保护与开发,不过,他们探索的是“1+N”的平台模式:一方面依托“e飞蚁”非遗互联网平台售卖产品,进行线上线下互动经营,另一方面将各类非遗资源引入其开发的多个文化产业园区中,与一大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魏鹏举看来,企业在非遗产业化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很有意义,“非遗商业开发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是专业化的,传承与再开发要分开,设置类似经纪人的角色。非遗传习所可以更多地进入高校,高校是集合多专业人才的综合场所,可以吸引不同专业的年轻人一起帮忙。”
让“久居深闺”的非遗自我造血并不容易,借助外部资源“输血”,让专业人才团队一起出主意,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我国大多数非遗传承人往往潜心于技艺的研究,对当代市场需求动态、开发方法等几乎一点都不了解,这时候,就需要有能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站出来。”李永军说。在他们的合作关系里,非遗传承人只负责出手艺,拓展市场、产品营销等则由李永军和团队来做。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国家应当有重点地扶持非遗,对值得扶持的项目制定相对完整的扶持计划。非遗商业模式是否适宜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市场需求、产品设计、综合名气。
“市场空间和成长性是吸引资本进入的条件,重新设计的产品要符合当下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很多非遗大师和传承人都只在业内有名,出了行业知者寥寥,想要扩大规模、走向市场,传承人、企业英国立博、产品中,至少得有一项有名气。”陈少峰觉得,除了贴近日常审美,非遗产品还可以嫁接到新的领域,比如把刺绣移到书画、家具、奢侈品等新业态中。
在穆瑞田的规划里,除了计划上市,蟠龙工艺未来还会建设金银细工博物馆、工艺体验馆、金银细工技艺培训学校等,“不仅想让行业发展好,工艺传承好,也想让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和产品走出国门,为更多人所知。”
当然,创新开发也有风险。“非遗本身蕴含着许多传统元素,尊重并且传承这些地道的元素,再开发设计,才有价值。”魏鹏举说,“否则,非遗很可能丢失内核,因为商业化而变得面目全非。”
《 人民日报 》( 2016年10月28日 19 版)(责编:史雅乔、李昉)